■医路巡礼
年过七旬的王子耀不仅身体健康,精神爽朗,而且仍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一个上午常常要看五六十名病人。淡水、龙门、河源、深圳、汕头、揭阳以至香港的患者,往往慕名远来,希望得到他的诊疗。
在王子耀看来,这个年龄还能为患者看病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母亲的早逝使他痛定思痛,立志学医;一幕幕生死别离更坚定了他探索妙术、寻求良方的决心。4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先后在各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不仅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千金与我何足道,但求奇方为民医”,这是他印在名片背面的格言,也是他勤谨钻研、孜孜不倦的医路写照。
锥心丧痛,萌发学医志向
1942年,王子耀出生于揭西县棉湖镇。他的父亲从13岁起学习木工,与房屋木器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6名子女中最小的一个,王子耀自小便被期待继承父亲的手艺;而他本人也对房屋建造、工程设计颇感兴趣。在他儿时的梦想中,不仅要接过父亲的锯与刨,还要钻研更先进的知识,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工程师。
变故在1956年蓦然发生。那时王子耀正读初中,母亲突然生了病,一吃东西就吐,连稀饭都喝不下去。在那个年代,棉湖镇有10多万人口,却没有一台检查仪器,王子耀的母亲只好在亲人的陪伴下,赶往汕头地区医院做钡餐。食道癌、晚期,少年王子耀还不清楚这几个字的确切含义,但医生的建议一字一句敲打在他的心头:“想吃些什么,就回去买些给她吃吧。”
好端端一个人,就这样提前贴上了死亡的标签。王子耀说什么也不肯信,他叩门求医,四处问药,却终究一无所获。手术没法做,用药也不行,只能不时输一点葡萄糖,为母亲延续些许的生命。
每天放学后,王子耀便陪伴在床侧,安慰和护理母亲。那年母亲50岁,本应颐养天年却日渐衰弱;王子耀14岁,正值年轻气壮却无可奈何。过了三四个月,母亲便去世了。其间王子耀找来许多母亲爱吃的东西,她却完全吃不下去,几乎是被病痛和饥饿折磨致死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眼睁睁看着母亲的生命消逝,王子耀心如刀绞。这种锥心的伤痛让他放弃了曾经的梦想,转而决定学医。他恍然意识到,工程师虽然可以搭起房屋,架起大桥;医生却能撑起人的生命,延续天伦之乐。
王子耀学习很努力,家里没钱买书,就向朋友借,一本又一本,几乎每天晚上都点灯自学。1964年,王子耀顺利考上了广州中医学院,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大约是1/20。
中医基础最重记诵,王子耀每天早晨5点多就爬起床,背药性,背方剂,一直背到6点多,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300多条处方,近千种药的功用,如今他仍是随口便能背出。
“那时背书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勤勤恳恳丝毫不敢懈怠。”王子耀说,他学习的动力全都来自遭受丧亲之痛后的一个信念:要学好,要治病。
精心治疗,传播妙手名声
“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患者只依赖专家,上世纪70年代也同样如此。“中医专家”留给人的印象是什么样子呢?大体是丝丝白发,缕缕胡须,仙风道骨。总而言之,上了年纪才可靠。
1970年8月毕业,被分配到惠阳地区医院桥东门诊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前身)的王子耀,作为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小伙子,当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期许。怀着满腔抱负,准备一展宏图的王子耀,惊异地发现老医生台前队伍越排越长,自己台前则是门可罗雀。
几个星期的时间里,王子耀嘴上不说心里急,苦笑地看着一个个病人走过自己的诊台,只好给老医生打打下手,抄抄药方。在打下手的过程中,细心的王子耀却也收获了不少临床经验。
这天,一名病人突发腹痛,呻吟着被两名家属搀扶而来。家属瞅瞅老医生那里的长队,再看看患者痛苦的表情,犹豫一下,还是向王子耀走了过来。
王子耀没放过这个机会,先是详细地询问病史、病情,得知病人腹痛、呕吐、小便排不出来,又从中医、西医的角度分别分析,考虑是尿路结石引起的肾绞痛。脑海中将相关知识迅速回顾一番,王子耀为病人开出宣肺、通淋、排石的药方,并详细嘱咐了煎药方法和服药后可能的情况。
“王医生,你看!”第二天,凳子还没有坐热,王子耀就听到一个欣喜的声音。这正是头一天那名患者,服用两剂药后,他顺利地排出一块0.6毫米×0.5毫米大小的结石。他将包在纸里的小石头递给王子耀看,一口一声谢谢,也引得一旁排队的人纷纷侧目。
继这例精心治疗的处女作之后,王子耀又先后治愈了不少患者,“有个年轻的王医生治病很灵”的消息在患者亲朋间渐渐传开。半年后,每天找王子耀看病的患者增长到了20名左右,诊台前也开始排起了长队。
潜心医道,不变勤谨本色
成功的案例固然很多,但王子耀更关注的是那些不理想、不成功的病例,希望征服更多的疑难杂症。他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早晨,刚刚走进医院,就看到急诊室前拥挤的人群,病床上冰冷的尸体:病情不复杂,诊疗也合理,致死的原因却难以解释。患者的情形让他陷入了深思,亲属的痛哭则让年少时“要学好,要治病”的信念再次忆起。
医学是有局限的,但医生的志愿,就是最大限度帮助病人摆脱病痛。面对博大的中医殿堂,1982年,王子耀决定改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将肾脏病和老年病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如《“釜底抽薪法”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探讨》、《“提壶揭盖法”治疗尿路结石的体会》等,不仅总结提炼了临床规律,也为同行提供宝贵的借鉴。
例如,在传统的西医观点中,肾炎、肾病综合征通常是慢性的,不可愈的;但王子耀通过钻研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不少患者改善和稳定了病症,甚至基本治愈。
镇隆镇有一名男孩,3岁便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父母带着他辗转惠阳各家医院,几次远赴广州,病情却不断反复。在男孩七八岁时,父母带他找到了王子耀,经过半年治疗,男孩恢复了正常。在随后的两三年中,病情又复发了一两次,但经过王子耀的调理,很快就好了,至今没有再次发作过。
“这个孩子现在17岁,高高大大的,不时来看我,就像亲戚一样。”王子耀欣慰而不无自豪地说。类似的“亲戚”还有不少,当年通过学医撑起生命、延续天伦的愿望,终于在王子耀40多年的潜心钻研、精心治疗中化成了现实。
而年过古稀的王子耀,每天仍在勤谨地工作着。在市中心医院坐诊时,他与其他许多医生一样,每天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推迟半小时到一小时下班。来自淡水、龙门、河源、深圳、汕头、揭阳甚至香港的病人络绎不绝,王子耀一个上午往往要连续为五六十名病人看病。
“我的身体没有问题,这个年龄还能为百姓看病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责任。”王子耀感慨说,当年他作为学生在汕头市中医院实习时,许多七八十岁的名老中医每天拄着拐杖上班,这种敬业精神至今感染着他。在他看来,中医应当代代相传的远不仅是医术,更包括医德与医风。
名医名片
王子耀
主任中医师,1942年1月出生于揭阳,1970年8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并分配至惠阳地区医院桥东门诊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前身)工作。历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业务副院长。先后被市政府授予“惠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和“惠州市名中医”称号,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老年病等,疗效显著。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专科地点: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专家诊室
联系电话:2288232(门诊) 2288037(病房)
名医心得
人参加田七有利于心脑血管改善
红参5克、花旗参5克、田七5克,打粉或煲汤饮用。人参补气、田七活血,二者合用有利于心脑血管的改善。在市中心医院药厂改造前,此方曾作为该厂产品,在院内很受欢迎。
■名医访谈
论道
医生培养
“在学校中,医德要作为一门课程。外因永远只是条件,学医的动力来自内心。”
南方日报:您今年70多岁了,还这样勤勤恳恳地为人看病,会不会感到很辛苦?
王子耀:我的身体没有问题。当年我在汕头市中医院实习,许多七八十岁的名老中医还是每天拄着拐杖上班,这种敬业精神让我很感动。我现在70多岁还在为人看病,也是受到了感染。党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有生之年能够为群众服务,是我的幸运,也是责任。
现在病人很多,一上班就排长龙,我只能提前十五分钟到。医院规定每天看二十几个病人,但我经常让他们加号加到五六十个,因为没有办法。淡水、龙门、河源、深圳、汕头、揭阳甚至香港都有病人专程过来,过来是因为信任,不看怎么能行。
南方日报:在许多医生如此敬业的同时,也传出不同的声音,说医疗行业环境差,很多医生都不让子女学医。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王子耀:不让孩子学医,是社会的一种偏见。学医是一门技术,同时也能为老百姓解除病痛,是一件好事。
现在有些夫妻双方都是医生,但孩子看到他们辛苦,不学医,这跟体制有关。我刚毕业时一个月工资是47元,4年后涨到58元,拿了10多年;但当时一个月十几元钱就可以过得很好,所以医生也都老老实实,不讲什么报酬。现在物价不一样了,而且政府没有办法再给医院全额补贴,大部分资金要靠医院自己赚。基层医生护士积极性不高,在体制上要找原因。
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医德要作为一门课程。以前我们学医学史,学李时珍、华佗、孙思邈,首先是医德教育,其次才是医术。没有医德,医术再高也没有用。现在生活好了,各方面条件好了,有些人无心学习,加上环境的影响,就产生了靠父母、走后门、钻空子赚黑钱等各种乱象。外因永远只是条件,学医的动力还要来自内心。
中医发展
“检查方法不是西医而是科学技术。用上它,中医就发展得快;只靠3个指头,中医就发展得慢。”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名中医,您觉得中医诊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子耀:一些中医不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服务,这方面必须引起注意。西医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主要就是因为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它服务。例如CT、磁共振、胃镜等等,这不是西医,这是科学技术。你用了,就发展得快;你不用,不擅长用,只靠3个指头,就发展得慢。
我在综合医院当中医,有很多的有利条件,主要就是利用这些设备、检查手段,为中医辨证分析提供参照。一个上腹痛的病人,中医叫做胃脘痛,如果仅仅靠3个指头,只能从气虚、虚寒、湿热等方面辨证。但上腹痛其实很复杂,胰腺炎、胆囊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都可能与它有关。辨证辨不好,施治就跟不上。有些中医没有现代设备做参考,总靠3个指头,医疗质量就提不高。
南方日报:那在您看来,中医和西医各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呢?
王子耀:西医的长处恰恰是检查设备所赋予的,就是诊断准确,针对性比较强;但西医在治疗方面很多时候都是针对症状用药,这样就显得比较机械,比如患了肺炎,并不考虑个人的体质,只考虑消炎、止咳。但中医不同,中医特点是辨证施治,需要根据体质,因人、因时、因地辨证用药,比如感冒,夏天感暑常用清热、解暑的药治疗,冬天风寒常用辛温、发汗的药;身体壮实发汗的药可以多用,身体虚弱发汗的药就要少用。这些都要考虑进去。
中医是非常博大精深的,遗憾的是限于条件,中药的药理、成分有很多还讲不清楚。例如1975年,这里举办了一个惠阳地区及所辖十几个基层医院的中医培训班,当时我举了几个很典型的病例。有一个泌尿系统感染的病人,用中医的五苓散治好了。要知道从西医角度看是一定要用消炎药的,但五苓散里面包括的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并没有清热解毒的药材,也就是西医说的消炎药。这个例子当时对他们都很有启发。
养生保健
“社会上的许多保健品,不能他说好就是好,要有指标来验证。”
南方日报: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保健器械、保健药品,在您看来,这些可靠吗?
王子耀:养生、保健场馆现在很多很滥,有些是骗人的。最近我自己去体验了一家机构组织的产品推介,3辆大巴拉着上百名七八十岁的老人出去旅游,边旅游边推介它的保健药。这种情况靠的就是抓住老人求长寿的心理。
在集中推介的时候,试用一下药品,就有人上台,说用了药好了、精神了,但你问他到底哪里好,他讲不出来,或者说精神好了一点,或者说轻松了一点,反正都是主观的,很可能只是心理作用。
讲完课我跟他们说,你们这样的产品介绍到医院,绝对没有人相信。药品有没有效果,不能他说好就好,要有指标来验证才行。比如张三用了药之后,血脂降了多少,血糖降了多少,血压降了多少,这都是可以检查可以验证的。几百个人用了药,三五个人感觉精神了,完全说明不了效果。
现在的保健品,主要缺乏指标验证,也就缺乏宣传的根据。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挣一点钱,有的商家送点礼品,拉近关系,马上就浑水摸鱼地骗去了。政府应该介入整顿,不要让老人承担损失。
健康教育
“基层可以多培养中医人才,开展中医特色诊疗”
南方日报:老人们受蒙蔽也有知识不足的原因在其中。基层健康教育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王子耀:《内经》讲“上工治未病”,这个治未病,治没有发生的病,其实就是治疗亚健康。这表明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关注亚健康的问题。我们开展健康教育,也是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从正面传授保健知识。
城市里目前比较重视经济指标,重视发展,这是核心工作,但健康教育要进一步推进,逐步进工厂、进社区、进学校,普及正确的健康知识。在医院层面讲,市中心医院现在设立糖尿病病友之家、肿瘤病友之家等各种病友之家,是一个好的开端。大家聚集起来,互相交流,正确引导,就不会被虚假宣传所蒙蔽。
南方日报:健康教育要进工厂、进社区、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中医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王子耀:我觉得可以把中医特色诊疗推广到社区中。我的孩子也从事中医特色诊疗,效果很好。比如脊椎痛、腰椎痛,一复位就好了,既不用吃药,也不用花太多钱,只需要一个手法。针灸也是一样廉价高效,这个特点正适应社区诊疗的需要。
社区医疗发展现在还是起步期,政府要培养专门人才,不但让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形成常规,还要推广中医特色诊疗,这将需要一个过程。
揭西籍名中医王子耀:年逾古稀 诊疗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