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文化厅、市文广新局的关心和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常委扩大会、县委九届七次全会、县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争先创优活动,围绕市、县发展思路,以打造揭西特色文化为主线,大力抓好我县文化设施建设、文艺繁荣、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监管、文化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一、做好“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思路2011初,我们按照建设文化强省、强县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县实施的四大工程建设目标,以发展揭西特色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我们按照《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中共揭西县委、揭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县的决定》,在“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县“十二五”期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力求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影响力强、城市形象好的文化优势,努力把揭西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山城”。
二、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中心阵地建设
(一)抓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1年,我们按照省、市下达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结合我县实际,对各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摸底调查,认真制定了2011年度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案,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首要的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向各乡镇街道下达了2011年度3个综合文化站、64个村级文化室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以增强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的行政效力。多次召开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长工作会议,督导各建设任务单位加快建设进度,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指导和组织各乡镇积极申报省补专项资金,一方面深入基层单位,要求建设单位落实和保障建设资金,确保建设进度,并积极指导有关乡镇做好综合文化站的选址和内部设施完善工作,确保文化设施建设达标。我们积极争取县财政资金的支持,统一制作了文化站(室)的站(室)牌和管理制度牌等各类牌匾1044个发放到各乡镇,以促进和规范基层文化站(室)的建设。目前,我县 2011年度建设任务的河婆、棉湖、五经富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已完成了选址、内部装修和设施完善工作,已实施全面免费开放,服务基层群众。64个行政村文化室的建设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省补专项资金、器材也已部分或即将到位。
(二)抓好中心阵地的升级达标工作。我们按照省文化厅、市文广新局《转发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和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要求,大力抓好三馆一站升级达标工作,为公共文化设施通过评估定级和全面免费开放夯实基础。
1、认真做好县图书馆的开馆和设施配套工作。进一步优化新馆址的功能室规划,为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打好基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购置了七层双面书架60个、阅览桌椅一批,制作了电子阅览室电脑桌一批,加快电子图书平台建设进度。积极参加全省图书流动活动,争取扶贫捐赠图书3500册和流动图书1万册,不断增加馆藏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实施一周七天免费开放制度,充分保障读者阅读时间。发挥馆藏图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流动图书下乡、下军营活动,丰富群众和官兵的文化生活,在建军节前夕为县武警中队送去500多册图书,受到官兵的欢迎和好评。积极联系乡贤,设立揭西籍作家著作专室,收集了本县68位知名文学艺术家的1500多册图书,推动文艺创作的传承和发展。
2、抓好县文化馆升级达标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县文化馆进行升级达标改造建设。按照广东省县级(三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对县文化馆的场馆、功能室实施改造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更新和购置一批文艺器材,全面提升县文化馆的软、硬件水平。同时,指导县文化馆按照评估定级的要求,认真完善等级申报资料,以迎接省、市的评估定级。
3、抓好博物馆设施完善。督促指导县博物馆做好中央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积极向省文化厅、文物局申报维修改造资金,抓好博物馆库房、展厅的安防、防潮设施改造,改善和提升文物存放环境。
三、抓好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一)认真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的场地建设,联系省市主管单位,让省扶持设备尽早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县级财政资金配套,按照建设标准为支中心配套了防静电地板、电脑桌椅、空调、光纤信号接入、备用有相电源等配套设施。目前,支中心前端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建成后将为我县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满足群众对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抓好2011年度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今年4月开始,我局按照省、市要求,认真做好农家书屋的规划选址和材料上报工作。目前,我局已上报了169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并积极向县委、县政府申请配套建设资金,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实施,不断扩大和完善农村图书文化平台。目前,各农家书屋的图书、书架已配送完毕。到年底,我县28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建设目标。
四、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努力推动文艺繁荣(一)做好政治性、主题性文艺宣传工作。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大主题,指导全县开展文艺活动。在县城文化广场和乡镇人口集中的社区组织开展红色经典影片放映活动,献礼建党九十周年,激发群众爱国、爱党热情;与县委宣传部一起组织群众代表队参加揭阳市百歌颂中华歌咏赛,获得揭阳市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赛银奖;积极配合县纪委、监察局组织报送廉政文艺节目参加揭阳市廉政文艺晚会,促进廉政文化建设,报送的廉政文艺节目《刘姥姥送礼》受到各级领导和观众的好评;积极报送文艺节目、“书香家庭”、“优秀文化社区”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书香节”,获得表彰“广东省书香家庭”1个、“广东省优秀文化社区”1个;积极组织潮剧团参加揭阳市中青年潮剧大赛,报送的节目获得银奖,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第一;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将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报送省、市群艺作品评选,促进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今年5月,我县报送的《情相连、心相通》、《庄严携手创辉煌》、《客家擂茶》等3件文艺作品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分别荣获音乐类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元旦、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组织客家山歌剧、潮剧、文艺表演在文化广场等地开展演出,营造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引导群众开展广场舞、健身舞、太极拳等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县文化馆牵头举办的迎国庆62周年文艺晚会、文化广场文艺晚会受到观众的好评,反响热烈,为满足群众观看文艺演出的需求,文化馆将每月组织一场文艺演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艺素养。
(三)加强文艺教育培训。文艺股、县文化馆积极开展对文艺人才的挖掘、培养、教育工作,提高文艺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文艺人才的演艺、创作能力。积极举办舞蹈、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培训班,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积极扶持和帮助潮剧、客家山歌、潮乐和古筝等文艺节目开展演出活动,推动传统文艺的传承和发展。
五、大力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不断增强我县文化影响力(一)抓好文物“三普”成果巩固工作。按照省市文物部门的工作部署,组织文物普查队骨干,认真开展查漏补缺阶段工作,在去年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8个文物点;认真做好“三普”文档的文字、音像材料完善和上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三普成果,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共有447个文物点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确认,名列全市前茅;做好三普成果重点文物点的数字资料采集工作,抽调专业骨干耗时两个月拍摄了90个重点不可移动文物的影像资料,为文物的科学管理夯实基础。
(二)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级别提升工作。认真做好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申报大溪李氏宗祠、植丰园、南山墓园、兴道书院等4个文物单位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努力提升县域内文物保护级别;大力抓好全省首批重要遗址和第三批全省古村落申报工作,申报了 “三山国王祖庙”遗址、大溪井新古寨、灰寨乐善处等申报单位,进一步推动我县重要遗址和古村落保护;抓好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组织非保中心申报了“客家红酒”等7个申报项目,目前我县申报的“客家红酒”制作技艺和“提线木偶”传统戏剧等2个名录已进入公示阶段,即将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真抓好县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筹备工作,积极联合城乡规划局、建设局及有关乡镇对申报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勘测和划定,组织人员认真编写、拍摄、整理申报单位(项目)的文字、音像、图片资料,充分做好申报准备工作,并报请县政府批准公布;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邀请省文物局专家组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26件,通过等级鉴定划分,充分认识馆藏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今后科学保护、管理馆藏文物夯实基础;积极配合故宫博物院和省文物专家对我县2处古窑址进行考古调研,进一步挖潜我县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提升我县文化影响力。
六、加强文化市场、广电播出和新闻出版监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一)大力抓好文化市场管理。我县文广新局市场股、出版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等职能部门按照省、市、县的有关精神和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查处力度,大力抓好“扫黄打非”、文化市场管理和新闻出版工作。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严防政治性出版物、打击有害出版物、盗版教材辅读物、非法报刊。抓好新闻出版的审读和管理,积极推行正版出版物、软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组织全县机关办公人员参加正版办公软件培训,发放正版办公软件88套,积极推广正版出软件使用,增强群众版权意识;继续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法规,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守法经营和安全生产责任等制度。制定管理目标,落实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与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单位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书》,为文化市场的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今年5月,我们按照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制定了《整治有证网吧违规经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有证网吧经营活动,促进网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据统计,2011年我县扫黄打非工作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736人(次),车辆153台(次);共检查音像制品店320家(次),书报刊零售点220家(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432件,其中书报刊1232份,光碟200件;查处网吧违规经营案件18起,查处无证经营游戏机室1家,有效的净化了我县文化市场,确保了我县文化市场安全。
(二)加强广电监管,确保安全播出。加强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抓好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监管工作,确保在全国“两会”和国庆、春节等重大活动、节日期间的安全播出;督促接收转播机构按时年审、年检,维护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秩序;与县广播电视台和各乡镇广播电视站签订了《年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责任书》,明确了安全播出责任,形成良好的管理格局;抓好电视节目播出的监管,整治违规插播电视广告等违规现象,促进广电事业健康发展;认真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组织县电影公司放映队深入基层农村开展放映,不断增加流动和固定放映点,把优秀电影送到农村基层去,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积极争取省广电局扶持流动电影放映车1部,加强放映力量。 2011年共放映农村电影3360场次、红色经典电影90场次。
七、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途径,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今年,我们按照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积极做好本县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努力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加快县电影公司、县潮剧团等局属单位的转制工作。成立了“揭西县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转制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已完成县电影公司、县潮剧团转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工作,改制后将促进我县电影行业、潮剧演艺健康发展。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抓好全局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理论、党风廉政和业务知识学习,结合省、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文广新系统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如山,感恩奉献、拼搏有为的文化队伍;认真做好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和首次聘岗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改革,使文化行政管理、文化专业技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结构,促进政府文化职能转变;注重抓好文化队伍的人才培训和培养,鼓励文艺人才积极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的业务素质。
八、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质量不高。我县是粤东山区贫困县,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十多年前的省拨器材和省补资金未被规范管理和充分利用,加之我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全县17个乡镇文化站和280个行政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全部不达标。虽然我县2011年度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已经分解下达,但由于乡镇财力有限,省补专项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尚未到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缺乏必要的投入资金,绝大多数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进展缓慢,已建好的村级文化室也大多是软硬件质量不高,尚不具备达标标准。
(二)公共文化场馆内部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城中心阵地的新图书馆、文化馆许多功能室仍然空置,阅览设施、文艺器材缺乏。县博物馆展台陈旧破损,展厅狭小,无法满足开放展览的需求。乡镇文化站文化、文艺活动器材奇缺,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内部设施亟待完善。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站专职人员全部由乡镇自筹工资人员组成,工资偏低且常年承担乡镇其他工作,无法专心开展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致使上级文化部门部署的各项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大打折扣。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基层文艺人才缺乏,各类中青年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少,文艺人才青黄不接。文艺人才培养和创作激励机制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