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昺在澄海和五经富传说如出一辙


 潮汕地区历来为南蛮之地,朝廷命官视为畏途,一位皇帝的到来,即使是十分落魄的皇帝,也足以让人们津津乐道,例如宋帝昺.他以弱小之躯,肩负复兴宋室江山的重任,却又始终颠沛流离,最后蹈海而亡,令人欷歔不已。在澄海,流传着许多与落难的宋帝昺有关的传说。无独有偶,在贝闻喜先生等人编撰的《潮汕半山客》一书,同样记载了宋帝昺流落揭阳五经富一带的传说

  龙颈石与蛤蟆石

  在五经富一带流传着龙颈石的故事:当年宋帝昺被元兵追赶至这里,太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见此地水绕山环,风光如画,便决定在这里建都,以辅助幼主,收复江山。消息传开,百姓纷纷上山打石,助皇上建造京城。山神和土地神也日夜协助搬石不止。年仅7岁的赵昺见百十座山峦的大石,纷纷向坡头村移来,嘻笑着说:“石头无人扛,自己会走来,奇哉!妙哉!”山神和土地神听后,搬得更加卖力,宋帝昺看了许久,觉得十分有趣,便随口说声“停”。众神以为是圣旨,便立即停下,石头不再移动了。结果京城没有建成,却在坡头村龙颈这地方留下千万块奇岩异石,人们至今叫它“龙颈石”。

  在澄海程洋冈,有一蛤蟆石,村民传说当年宋帝昺一行来到这里,忽见前面有一巨石挡住去路,形似一只待跃蛤蟆。宋帝昺看着这巨石,突然恼了起来。他触景生情,想起大好江山如今沦于敌手,君臣数人无以为家,仓皇逃亡,今又有蛤蟆石挡驾,进退不得,按捺不住,忽地拔出随身宝剑,暗暗祷道:能破此石,南宋不亡!对着蛤蟆石奋力砍去,只听叮咣一声,虽冒出点点星火,但蛤蟆石却没被劈开,只留下了一道约二寸深的剑痕而已,后来这石头也叫击剑石。

  火烧鲫与无尾螺、双芯莲子

  宋帝昺在五经富安营后,士兵们纷纷下龙江捕鱼,待鱼煎至半熟,忽报:“元兵杀来了!”张世杰、陆秀夫下令速向龙颈山撤退,幼帝眼看这顿鱼吃不成,不愿让元兵吃,遂叫士兵把鱼倒到江里让它活过来。没想到这些半边焦赤的鱼,见了江水忽然都活了过来,只是已变成一面白,一面赤,从此潮汕江河多了这种“火烧鲫”。

  程洋冈一带传说,宋帝昺一行来到凤岭山边一片遮天蔽日的大树林歇息,觉得饥肠辘辘,着人找点野味充饥。村人捧碗煮熟的石螺来进贡。宋帝昺从未见过这东西,一时竟不知如何吃法,望着石螺发呆。村人猜透他的难处,便从碗中拣起一只石螺,用牙齿将螺尾咬断,然后用嘴一吸,把螺肉吸了出来。帝昺仿照村人的方法,虽把螺尾咬断,但没有力气将螺肉吸出来,便将断尾螺向身后池塘一抛,说道:汝既不愿为朕所吃,朕放你超生去吧!“陆秀夫一见此情,慌忙帮着将碗中的石螺咬断尾巴吸出肉来,至此,帝昺方吃得津津有味。看着眼前一堆螺壳,他不禁长叹说:”这石螺如果无尾,那便是一等佳肴。“皇帝金口一开,这小池塘里的石螺直到现在都是没有尾巴的了。

  宋帝昺又继续赶路。转过了一座小山,他举目一看,前面池中荷花盛开。这时,又有村人摘下一个透黄晶亮的莲蓬送给皇上尝新。宋帝昺满心欢喜剥开莲蓬,见里面的莲子竟是双芯,犹似两个龙角,惊叹为奇珍异果,皇上一时高兴赐名“龙莲”。自此,这程洋冈莲湖出产的莲子再也不是单芯了。

  宋帝井和古葵泉井

  五经富有一湮灭的古迹张陆渡和宋帝井,清嘉应州进士邱玖华作过《过张陆渡宋帝井怀古》诗:谁使神州遭陆沉?空馀荒井尚深深。石泉幽咽忠臣泪,野露寒沾帝子襟。万里山河萍破碎,百年家国雨零淋。西湖蟋蚌人何在 洋水浑流直到今。

  程洋冈村有一古庵,叫古葵庵。有一口水井,当年宋帝昺来到这里,急想解渴,苦于没有桶打水,无可奈何叹道:“老天炎热欺人,这水井也欺朕了。”说来也怪,他的话刚说完,井里的水竟涨起来。宋帝昺看着这清冽的井水,不觉大喜,伸手舀起一碗,一饮而尽,赞道:“好泉水!好泉水!”为不忘这活命之水,宋帝昺特地命陆秀夫将“古葵泉井”四字题在靠井栏的墙壁上。

  蝴蜞石和接龙桥

  有一些传说,反映宋帝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有来自神灵的接应帮助,表现了潮汕百姓对这位幼小的落难皇帝的同情。五经富一带传说,宋兵走到奇峰耸立的大北山,前有急流直下山溪,上有秤钩潭,下有龙潭腔,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条数十丈长的奇石,像条大蝴蜞(蚂蝗)一样自山顶向下延伸到溪边。据传这是当地山神欲为幼主搭架逃走。宋帝昺见状大惊,喊道:“这是什么大虫向我们扑来,我怕,我不要它。”石头立即停止移动。至今该石仍然斜卧在山溪边,后人称它“蝴蜞石”。

  澄海上华上坑村有一“接龙桥”。传说宋帝昺君臣被元兵所追赶,来到上华上坑村,前面有一条大河阻住了去路,又找不到船只,不知如何是好。宋帝昺长叹:“难道此是绝路么” 话未说完,天上降下一道彩虹横架河上。帝昺十分高兴,赶忙过河,并立碑,赐桥名为“天义桥”。元兵赶到,把碑给砸了。后来,百姓又在桥边竖了一块石碑,书写“接龙桥”。

留下评论